一、市级平台:滨州市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滨州市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由滨州市关工委、滨州学院、共青团滨州市委联合成立,将以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为依托,聘请全国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旨在充分发挥驻地高校的智库作用,围绕关心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对话合作交流,积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模式,探索创新平台体系,努力形成具有滨州特色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校级平台:教师教育研究所
教师教育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8月。该研究所是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成立的。2010年,我校向省教育厅申请成立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根据教育基地的要求,在教师教育学院中必须具有负责教师教育研究工作的教师教育研究所。为此,于2011年成立了该研究所。
该研究所现有专、兼职人员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博士2名,硕士5名。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该研究所与滨州实验学校、滨城区第三中学、青岛胶南市第十中学、山东航空学院附属小学、阳信县河流镇中心小学、水落坡镇中心小学等九所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了教学与教研联系。前任所长常华锋博士多次去联系学校做有关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报告,参与学校教学研讨会议50余次,为提高联系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任所长王莹多次前往乡村地区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品质提升的相关指导,帮助多所小学凝练办学理念、打造课程品牌、开展教科研合作,为学校的教师教育和师范生培养工作助力
目前该研究所研究人员主持的省级项目3项,取得省教学成果3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多篇,获得厅、市级成果5项。
三、院级平台
(一)“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团队
团队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规律,探索符合本地区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法,承担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5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师德师风建设、课程建设等领域做学术报告、科普讲座200余场,开展心理咨询500余人。
主要研究专长:
1.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研究。
2.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3.儿童教育教学活动及家校(园)社共育研究。
主要成员简介:
马元广,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英国罗汉普顿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滨州市青少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与认知、青少年家庭教育等。立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9篇。
程巍,三级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优秀教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山东省第12、13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滨州市家庭教育智库成员、“德润滨州”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宣讲团成员。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30篇,获省部级奖励4项。
康纯佳,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负责人,省校园安全管理专家、省积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盟危机干预组成员,滨州心理学会秘书长。出版教材、专著4部,立项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16篇,获省级及以上表彰22项。
丁俊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主编(副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1项,获市厅级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二)“农村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
团队秉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历史文脉,以“研究乡村教育与文化,服务乡村教育与文化,促进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为宗旨,形成了注重实证调查、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学术研究风格。承担国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1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市厅级成果奖8项。常年指导乡村学校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主要研究专长:
1.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研发。
2.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
3.教育政策设计咨询与评估。
4.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5.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主要成员简介:
陈玉义,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英国巴斯大学访问学者(客座讲师),《Athens Journal of Education》审稿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骨干成员。研究领域为农村教育、教育政策等,主持国家社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参与教材编写2部,获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市厅级社科成果奖2项。
谢彦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主持全国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其他省市级项目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获市厅级社科成果奖5项。
刘鑫,副教授,乡村教育方向在读博士。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2项,共计到账经费3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8篇,获市厅级社科成果奖1项。参加全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三)“学前教育研究”团队
团队旨在开展“扩优提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学者为顾问的区域学前教育政策及质量提升研究团队。研究团队10人,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师范院校,其中博士4人。承担全国教育规划研究等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主要研究专长:
1.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2.儿童发展评估研究。
3.学前教育特色课程研究。
4.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主要团队成员:
李姗姗,副教授,博士,上海市普陀区管弄新村幼儿园业务指导专家。研究方向为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儿童发展评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篇。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滨州市教育局、青岛市教育局、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有限公司等。
汪冬梅,讲师,南京大学访问学者,校级品牌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持市厅级项目2项,主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篇,获市厅级社科成果奖1项。
(四)“黄河文化研学旅行研究”团队
团队旨在“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研学实践育人方式,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形成了“G-U-I-S”四位一体联动模式。承担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6项。已参与黄河文化研学旅行相关学术活动33次、指导地方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12次。
主要研究专长:
1.青少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2.黄河文化育人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
3.中小学黄河文化校本课程研发。
4.黄河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效果评价研究。
主要成员简介:
姜家丽,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山东济南槐荫区中小学黄河文化研学导师,韩国地方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青少年研学旅行、黄河文化研学课程、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等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
周松,副教授,艺术学硕士。山东未来学前教育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民间手工艺。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4项,出版专著2部,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大学生艺术类学科竞赛特等奖、一等奖20项。
(五)“学校特色德育品牌创建研究”团队
团队秉承“立足学校实践、创建特色德育”的服务理念,以“科研助力德育品牌建设”为宗旨,初步形成了“注重学校办学实际、融通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风格。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1篇。常年参与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开发、德育活动设计以及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等项目。
主要研究专长:
1.学校特色德育课程开发。
2.学校特色德育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
3.德育原理前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主要成员简介:
王莹,讲师,教育学博士。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学校品质提升项目4项,专注学校品质提升与薄弱学校改进领域6年。
王德胜,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基本理论。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参与完成咨询报告1篇,参与教材编写2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
周盼盼,讲师,硕士。山东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省安全宣传教育优质课二等奖、省防溺水安全教育优质课三等奖获得者。国家一流课程、山东省思政示范课程核心成员。